您的位置 首页 静姐说茶

静姐说茶:皖西深山里的醇厚传奇,霍山黄大茶

      在安徽西部的大别山北麓,霍山县境内的群山之间,生长着一种与寻常茶叶截然不同的大叶种茶。这种被当地人称为 “黄大茶” 的珍品,以其粗壮的外形、浓郁的焦香和醇厚的滋味,在我国黄茶家族中独树一帜。从明代的茶栈林立到如今的地理标志产品,霍山黄大茶在时光的沉淀中,始终保持着那份来自深山的厚重与质朴,成为皖西茶文化的鲜活注脚。

     霍山黄大茶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中期,当时霍山已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据《霍山县志》记载,万历年间,当地茶农发现用大叶种鲜叶制作的茶叶,经特殊工艺处理后,滋味更为浓厚,耐于贮存,于是逐渐形成了黄大茶的制作传统。清代乾隆年间,霍山黄大茶通过淮河水路远销至山东、河北等地,成为北方地区冬季暖身驱寒的佳品。在济宁、天津等码头城市,“霍山黄大茶” 的名号响彻茶栈,商船码头常能见到挑夫们搬运着印有 “霍山” 字样的茶篓,那独特的焦香在街巷间弥漫。
     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霍山黄大茶独特的品质基础。霍山县地处北纬 31°,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15℃,降水量充沛,无霜期长达 220 天。境内海拔 500-800 米的山地丘陵,土壤以花岗岩风化形成的黄棕壤为主,富含钾、锌等微量元素,透气性极佳。这种 “高海拔、强日照、大温差” 的环境,让茶树得以充分积累茶多酚和咖啡碱,为黄大茶浓郁的滋味奠定了物质基础。当地种植的 “霍山群体种” 是罕见的大叶种茶树,叶片宽厚,叶肉饱满,一芽三叶的鲜叶重量可达普通茶树的两倍,这也是黄大茶外形粗壮的天然基因。
      霍山黄大茶的制作工艺堪称中国制茶史上的 “阳刚之作”,其核心在于 “高温闷黄” 与 “炭火烘焙” 两道关键工序。与其他黄茶精细的制作风格不同,黄大茶的制作充满了豪放之气。每年谷雨后,茶农们采收一芽三四叶的鲜叶,甚至带梗采摘,这在讲究细嫩的茶类中颇为少见。鲜叶先经摊放,待水分稍减后进入杀青环节,铁锅温度高达 260℃,茶师手持长柄木叉快速翻炒,叶片在高温中发出滋滋声响,叶绿素迅速分解,这一步被称为 “高温杀青保浓味”。
     杀青后的茶叶趁热揉捻,因叶片粗大,需用脚踩揉捻机辅助,通过重力使茶叶细胞壁破裂,让内含物质充分释放。最具特色的 “闷黄” 工序则尽显粗犷:将揉捻后的茶叶堆成一米多高的茶堆,上覆麻布,利用茶叶自身发酵产生的热量,使叶色由绿转黄。茶堆中心温度可达 50℃以上,茶师需每隔两小时翻堆一次,确保闷黄均匀,这个过程需持续 36 小时,是所有黄茶中闷黄时间最长的。
     最后的烘焙工序堪称 “火功艺术”。茶师在特制的 “烘笼” 底部点燃松木或栗木炭,将茶叶均匀摊在竹篾上,置于炭火上方 30 厘米处烘焙。随着温度升高,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发生美拉德反应,逐渐产生独特的焦香。烘焙过程中,茶师需不断翻动茶叶,控制火温由高到低,全程持续 6 小时,直到茶叶含水量降至 8% 以下,形成乌黑油润的色泽。这种强烈的火功处理,让黄大茶具备了耐贮存的特性,当年的新茶经存放后,焦香逐渐转化为醇厚的陈香,这也是北方茶客喜爱收藏黄大茶的原因。
      现代工艺的革新让这门古老技艺更趋完善。当地茶企研发了自动控温闷黄设备,通过计算机精确控制茶堆的温度与湿度,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提高了品质稳定性。但在烘焙环节,70% 的厂家仍坚持传统炭火烘焙,他们认为电烘焙无法复制木炭燃烧产生的独特香气。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霍山黄大茶在坚守本味的同时,也适应了现代市场的需求。
     冲泡霍山黄大茶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体验,与品鉴其他名茶的精致不同,黄大茶的冲泡更显豪迈。取 10 克茶叶置于紫砂壶中,用 95℃以上的沸水高冲,只见粗壮的茶叶在壶中翻滚舒展,茶汤迅速呈现出深橙黄色,宛如琥珀。揭开壶盖,浓郁的焦香混合着枣香扑面而来,初闻似有炭火的热烈,细品又带着谷物的醇厚。入口瞬间,浓厚的茶汤在舌尖铺展,滋味鲜爽中带着微苦,咽下后喉头泛起持久的甘甜,生津感强烈。这种 “浓、焦、醇、甘” 的复合滋味,正是黄大茶历经高温工艺后的独特风味,尤其适合在寒冷季节饮用,一杯下肚,全身暖意融融。
      在霍山人的生活中,黄大茶早已超越了饮品的范畴,成为地域文化的象征。当地至今保留着 “打茶” 的传统习俗:冬季农闲时,邻里相聚,用大壶煮泡黄大茶,配上炒花生、南瓜子,在茶香中畅谈农事。在北方一些地区,黄大茶还是节庆待客的 “礼茶”,山东农村至今有 “冬饮黄大茶,驱寒暖全家” 的俗语。2009 年,霍山黄大茶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茶师们带着徒弟在茶厂的烘笼旁传授技艺,让这门独特的制茶工艺得以传承。
      如今的霍山黄大茶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年产值达数亿元。在合肥、北京等地的茶叶展会上,霍山黄大茶总能凭借其独特的外形和香气吸引众多目光。而在霍山县的茶园里,新一代茶农正驾驶着采茶机采收鲜叶,身后是延续了数百年的茶厂,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织。当滚烫的茶汤入喉,那股来自大别山的醇厚与热烈,仿佛能让人触摸到皖西大地的肌理,感受到深山茶农的质朴与坚韧。
     从明代的商船码头到如今的电商平台,从北方的茶炉到南方的茶席,霍山黄大茶始终以其独特的个性诠释着黄茶的另一种可能。在这杯浓醇的茶汤里,沉淀的不仅是大叶种茶的丰富物质,更是皖西人民与自然相处的智慧,是深山里那股不事张扬却厚重绵长的生命力量。

关于作者: 静姐说茶

品茶,鉴心。一盏清茶,一缕风。喝一杯好茶,读两本好书,交三五好友,讲六朝茶事。分享茶知识,传播茶文化。交流微信:jingjieshuocha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