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静姐说茶

静姐说茶:千年黄茶里的江南春味,平阳黄汤

       在浙江南部的雁荡山脉余麓,飞云江支流顺溪蜿蜒而过,滋养着一片被云雾眷顾的茶园。这里出产的平阳黄汤,作为中国四大黄茶之一,带着千年的温润与醇厚,在时光里沉淀出独有的江南韵味。这种被当地人称为 “金毫黄汤” 的珍品,不仅是茶农指尖流转的技艺结晶,更是浙南山水写就的味觉诗篇。
      平阳黄汤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当时温州已是东南重要的茶叶产区,陆羽在《茶经》中便有 “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的记载。到了清代,平阳黄汤进入鼎盛时期,成为贡品送入宫廷。据《平阳县志》记载,乾隆年间当地茶商将精心制作的黄汤茶装箱,以红绸包裹,通过水路运至京城,因其 “汤色鹅黄明亮,滋味甘醇鲜爽” 而深受皇室青睐。如今在平阳南湖乡,仍能见到百年树龄的老茶树,枝桠间还留存着当年贡品茶的基因密码。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平阳黄汤的非凡品质。平阳县境内多山地丘陵,海拔在 300-800 米之间,昼夜温差大,云雾缭绕的天数年均达 150 天以上。这种 “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 的环境,让茶树在漫射光中缓慢积累养分,茶多酚与氨基酸比例更为协调。顺溪两岸的土壤是典型的红黄壤,富含腐殖质和微量元素,加上山泉水的灌溉,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天然的养分库。每年清明前后,当茶树冒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新梢时,茶农们便开始了一年中最忙碌的采摘季,此时的鲜叶含水量适中,芳香物质最为丰富。
       平阳黄汤的制作工艺堪称中国制茶技艺的活化石,其核心在于 “闷黄” 这一独特工序。鲜叶采摘后,需经过摊青、杀青、揉捻、闷黄、干燥等多道工序,其中闷黄是形成黄茶品质的关键。茶师们将揉捻后的茶叶堆放在竹匾中,盖上湿布,控制温度在 25-30℃,让茶叶在湿热环境中进行轻微发酵。这个过程中,叶绿素逐渐分解,黄酮类物质不断积累,使得茶叶呈现出 “黄汤黄叶” 的典型特征。经验丰富的茶师能通过观察茶叶的色泽变化和手感软硬来判断闷黄程度,这种 “看茶做茶” 的技艺,至今仍靠师徒口传心授。
       现代科技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地茶企建立了标准化生产车间,通过恒温恒湿设备精确控制闷黄环境,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提高了品质稳定性。但最关键的干燥环节,许多茶厂仍坚持用竹炭烘焙,让茶叶吸附炭火的温润之气,形成独特的 “蜜香”。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让平阳黄汤在坚守本味的同时,更适应了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冲泡平阳黄汤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取 3 克茶叶置于玻璃杯中,注入 85℃的山泉水,只见茶叶缓缓舒展,如雀舌初绽,金毫在水中若隐若现。片刻后,茶汤呈现出清澈的鹅黄色,边缘泛着淡淡的金圈,宛如初春新柳映照的溪水。轻啜一口,先是清甜在舌尖化开,继而感受到喉间的甘醇,尾韵带着独特的蜜香与兰花香,生津回甘久久不散。这种 “甘、醇、鲜、爽” 的复合滋味,正是平阳黄汤历经闷黄工艺后形成的独特风味。
      如今,平阳黄汤已成为浙南茶文化的重要符号。当地不仅建立了黄茶文化园,还原传统制茶场景,还每年举办黄茶开采节,吸引八方茶客。2014 年,平阳黄汤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茶师们带着年轻学徒在茶园与车间间穿梭,让这门古老技艺得以传承。在平阳人的日常生活中,黄汤茶是待客的上品,也是节庆的必备,一杯温热的黄汤里,盛着的是浙南人家的待客之道与生活智慧。
      从唐代的茶林初垦到清代的贡茶荣光,从传统工艺的坚守到现代产业的创新,平阳黄汤始终保持着那份独有的温润与醇厚。当茶汤滑过喉头的那一刻,仿佛能触摸到浙南山水的肌理,感受到千年茶文化的温度。这杯来自雁荡山麓的黄汤,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在袅袅茶香中,诉说着江南春味的永恒故事。

关于作者: 静姐说茶

品茶,鉴心。一盏清茶,一缕风。喝一杯好茶,读两本好书,交三五好友,讲六朝茶事。分享茶知识,传播茶文化。交流微信:jingjieshuocha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