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西部的大别山腹地,霍山县境内的海拔 600-800 米的云雾山中,生长着一种被誉为 “黄茶中的黄金” 的珍品 —— 霍山黄芽。这里群峰竞秀,溪流纵横,年均气温 15℃,年降水量 1400 毫米,昼夜温差常年保持在 10℃以上,加之由花岗岩风化形成的沙质土壤,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曾记载:“淮南茶,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 其中的 “舒州” 便涵盖今霍山地区,可见其产茶历史之悠久。

霍山黄芽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当时被称为 “霍山芽”,作为药茶使用。据《霍山县志》记载,明代弘治年间,霍山黄芽被列为贡品,每年清明前由地方官督造,专人护送进京。清代光绪年间,霍山黄芽的制作技艺趋于成熟,形成了 “炒、揉、闷、烘” 四大工序,与如今的工艺一脉相承。值得一提的是,1915 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霍山黄芽与贵州茅台酒同获金奖,从此享誉国际。
独特的山地气候是霍山黄芽品质的保障。这里的茶园多分布在坡度 25 度以下的山地,四周林木环绕,形成了天然的 “隔离带”,减少了病虫害的侵扰。每年 3-4 月,山间云雾缭绕,茶树在漫射光的滋养下,光合作用温和,积累了大量的氨基酸和芳香物质,使得成品茶兼具鲜爽与醇厚。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高达 3% 以上,为茶树提供了充足的营养,造就了芽叶的肥嫩多汁。
霍山黄芽的采制充满了山民的智慧。每年清明至谷雨期间,当茶树新梢长至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时,便是采摘的最佳时机。采摘需在晴天上午进行,此时露水已干,芽叶含水量适中,便于后续加工。采摘标准极为严格,要求芽头饱满,叶片完整,长度控制在 3-4 厘米,且不带鱼叶、老梗。经验丰富的茶农一天最多能采摘鲜叶 5 公斤,而 4 公斤鲜叶才能制成 1 公斤干茶,足见其珍贵。
杀青是决定霍山黄芽品质的关键一步,采用 “高温快炒” 的方法,将鲜叶投入 200℃的铁锅中,茶师手持竹帚快速翻炒,通过高温破坏茶叶中的氧化酶活性,防止茶叶氧化变质。这个过程仅持续 2-3 分钟,却需要茶师凭借手感精准把握,既要杀死酶活性,又要避免芽叶炒焦。杀青后的茶叶立即进行揉捻,采用 “轻揉慢捻” 的手法,使芽叶形成紧结的条形,同时让茶汁均匀附着在表面,为后续的 “闷黄” 做好准备。
“闷黄” 是黄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核心工艺,霍山黄芽的闷黄分为 “初闷” 和 “复闷” 两个阶段。初闷将揉捻后的茶叶堆积在竹筐中,覆盖湿布,置于 25℃的环境中静置 12 小时,使茶叶初步发酵;复闷则是在初烘之后,将茶叶重新堆积,温度控制在 20℃左右,静置 24 小时,让茶叶进一步发酵。这个过程中,茶叶中的叶绿素逐渐分解,黄酮类物质增加,形成了金黄油润的色泽和独特的 “蜜香”。最后经过两次烘焙,第一次用 80℃高温快速烘干表面水分,第二次用 50℃低温慢烘,固定茶叶的品质,最终成品茶含水量控制在 5% 以下,便于长期保存。
冲泡霍山黄芽需要遵循 “观形、闻香、品味” 的步骤。选用玻璃杯或白瓷杯,先用 90℃热水烫洗茶具,取 3 克茶叶放入杯中,注入三分之一的 85℃热水,轻轻摇晃杯子进行润茶,15 秒后倒掉茶汤。接着缓缓注入 80℃热水至八分满,此时可见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芽叶朝上,汤色黄绿明亮,如翡翠般剔透。闻其香,既有兰草的清香,又带蜂蜜的甜润;品其味,入口鲜爽甘甜,中段泛起一丝板栗的醇厚,咽下后喉头回甘明显,余韵悠长。
在霍山民间,黄芽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地至今保留着 “祭茶神” 的习俗,每年清明前,茶农们会在茶园旁设立祭坛,供奉茶神,祈求丰收。婚礼上,新人需向长辈敬黄芽茶,寓意 “茶礼传情,白头偕老”。此外,霍山黄芽还与中医药文化息息相关,当地民间有 “春饮黄芽驱寒,夏饮黄芽解暑,秋饮黄芽润燥,冬饮黄芽暖身” 的说法,将茶的饮用与养生完美结合。
如今,霍山黄芽的传统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训茶农等方式,让这一古老的茶品焕发新的生机。当你端起一杯霍山黄芽,看着杯中舒展的芽叶,品味着那股来自大别山深处的甘醇,仿佛能感受到山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质朴生活,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这不仅是一杯茶,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来自皖西深山的馈赠。
